(相关资料图)

近年来,宁蒗县认真贯彻中央、省、市关于做好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要求,树立“围绕一个目标,激发两股力量、聚焦三个客体、运行四项机制”的“1234”工作思路,通过“六个一”举措,努力争创全省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样板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
一是聚焦一个目标,推进上下联动。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坚决扛起政治责任,在县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组织部工作部署会议、工作推进会议和省委组织部工作调度会议精神,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。召开了1次教育“组团式”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座谈会、2次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议事协调小组会议、3次教育人才团对接会和推进会议,分析研究解决问题,调度推进重点任务落实。

二是扛实一份责任,加强组织领导。坚持把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,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,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。任命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党支部书记、副校长姚雯为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、宁蒗二中校长,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方继敏为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、宁蒗职中校长,其余15名团队成员担任相应学科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。厘清各自工作职责,定期联络沟通、统筹协调资源、强化日常管理,着力构建起各司其职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

三是传递一片真情,优化服务保障。加强对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服务保障,统筹安排经费,为帮扶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。发放17张县级“绿卡”,提供14项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。按照相关规定晋升5名帮扶人才晋升副高职称,落实专家人才5.5万元的艰边津贴、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、差旅费报销等服务保障措施。成立专家工作室,定期收集教育人才的问题需求,每年召开至少2次会议专题研究,最大限度地给予解决,让帮扶干部无后顾之忧,加快融入到宁蒗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环境中来,做到“政治上关心、工作上关注、生活上关爱”,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。

四是传播一种理念,规范标准机制。严格落实“一县一方案”要求,结合帮扶团队资源优势、专家人才特点及全县实际,梳理教育方面需求和短板弱项,分领域精准制订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方案、列出帮扶需求清单8项、任务清单18项、责任清单8项及年度工作计划。采取“校校联建、师资联动、校企联合、资源联通”帮扶模式,借鉴帮扶学校先进管理理念,修订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,从行政管理、队伍管理、教学管理等方面,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,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管理制度。目前,完善教育教学制度9份,中长期规划1份,管理制度23份。

五是带动一批学员,增强“造血”功能。抓住“借智借力”重要机遇,充分发挥“组团式”帮扶干部人才“领头雁”示范带动作用。大力推进“传、帮、带”培养模式,开展“校园骨干培养工程”“青蓝工程”,探索“一带多、多带一”师带徒、团带团的帮带机制,采取“以师带徒”“团队带团队”等方式,组织帮扶教师按1∶3比例形成结对关系。同时,安排帮扶教师担任薄弱学科专任教师,人均开设校内公开课、示范课2节以上,每人承担组内或全校专题讲座3次以上,引领带动学校师生转变观念,改进教育教学方式。此外,建立两地间的合作机制,通过挂职、专题学习和跟岗锻炼等培训方式,定期选派骨干力量进行挂职锻炼和理论实践培训。截至目前,上海到宁蒗“组团式”帮扶人才10名,宁蒗到上海跟岗锻炼的有38名教师。

六是践行一句承诺,推动教学提升。实施教育“组团式”帮扶以来,姚雯、方继敏等帮扶校长,海安帮扶教师、支教教师们积极行动,发挥作用,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计划和清单,理出重点抓关键。宁蒗县二中、宁蒗县职中、宁蒗县民族中学在学校管理、教研规范、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改进和提升,对全县其他重点学校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,有效带动了全县教育工作发展。(记者 谭元怀)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