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,起源于唐、宋年间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中幡早年叫“大督旗”,又叫“大执式”,用于军队的仪仗,指挥等;后来传到民间,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。中幡从清代起是朝佛、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。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(10米多)的竹竿,竿顶悬挂着标旗,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,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。

每当春节闹秧歌的时候,朝阳各地的秧歌队里都有耍中幡的表演。中幡分为单练、双人对练和集体练,动作有50多个。表演者或顶幡上额,或伸臂托塔,惊险动作连连不断,但始终幡不离身,竿不落地。十余米高、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、肩上、脑门、下巴、项背等处上下飞舞、交替腾挪。由于种种原因,中幡表演现在已经很少见到,朝阳地区只有少数艺人还在传承这种艺术。

正月十九,我们有幸在七节梁的庙会上看到了精彩的中幡表演。

看那舞中幡的汉子,神情专注,碗口粗的大杆在他的手上翻飞出各种花样。上面的彩色缨络纷飞,铃声清响,他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
他舞动的不仅是那种飘逸,他舞动着一种古老的文化,一种原始的崇敬,一种历史的传承。他是力量和自信的化身,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。

他在表演,千年文明在这表演中一一闪过;他在表演,历代艺人的艰辛在这表演中一一闪过;他在表演,现在美好的生活在这表演中一一闪过。

蓝蓝的天空下,色彩格外明丽,舞幡的汉子步法稳健。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对上天的敬仰;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对丰年的期盼;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如火如荼的生活;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坚韧和顽强的意念。

他的幡高高的插入蓝天,他要把黄土地上的精彩告诉那高天上的流云,告诉那风中掠过的飞鸟。他的心在天空中,和幡一起插上翅膀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