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双关?

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,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,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,言在此而意在彼,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。

双关分为两种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第一种是意义双关,即利用词的多义,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。

例如,《红楼梦》中“将那三春看破,桃红柳绿待如何?把这韶华打灭,觅那清淡天和”。“三春”表面指暮春,内含元春、迎春、探春三人的境遇。

第二种是谐音双关,即利用词的同音,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。

例如,刘禹锡竹枝词,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中,“晴”与“情”谐音;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中的“晴”表面上是晴天的晴,内含感情的“情”。

比如李商隐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,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,实指“相思”和“眼泪”;

比如《诗经.静女》一文中,彤管有炜说怿女美,表面上是说彤管美丽,实际上是在说送彤管给自己的人美。

又比如鲁迅《为了忘却的记念》中,“夜正长,路也正长,我不如忘却,不说的好吧”,这里的“夜”实指黑暗统治,“路”实指革命征途;

这些都是双关运用的非常妙的例子,值得细细品味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