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楼梦》第五回里有一首《聪明累》曲,里面有一句:“家富人宁,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。”这一句,是对《红楼梦》最终悲剧结局的预告和概括。


(资料图)

《红楼梦》真正的悲剧性并不在于“四大家族”的败落,而在于“家亡人散各奔腾”。人都散了,这才是让曹雪芹流尽“一把辛酸泪”的。

秦可卿在第十三回里告诫过王熙凤,“月满则归,水满则溢”,“登高必跌重”,“荣辱自古周而复始,岂人力能可保常的”。可见,贾府的败落是必然的,如何给贾府找好退路,“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”,尽力让贾府不至于“树倒猢狲散”才是关键。

可惜,王熙凤并没有真的听进去秦可卿的告诫。不过,王熙凤就算真的听进去了,恐怕也无能为力。

秦可卿给贾府谋划的退路是让王熙凤在祖茔附近置办田庄房舍地亩。这样一来,贾府败落后,“子孙回家读书务农,也有个退步,祭祀又可永继”。也就是说,将贾府由依靠仕途经济道路,依靠皇帝的恩宠而维持富贵的封建地主家庭转变为耕读之家,让贾府的子孙在家族败落后可以自食其力,不至于“家亡人散各奔腾”。

这样的建议比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姑的恳求要清醒得多,是真正的深谋远虑。宁荣二公是希望警幻仙姑可以引导贾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。他们当年是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才挣下一份家业,自然不愿意看到家族败落。于是,他们觉得,只要贾宝玉可以考取功名,为朝廷效力,立一番事业,继承家业,贾府就不会败落。

可是,“伴君如伴虎”,“仕宦不可常”。官场的压力早已经让贾政变得唯唯诺诺,奴性十足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甚至是身心俱疲;皇宫这个“不得见人的去处”让贾元春倍感孤独,忧患不已,残酷的斗争更是让她“荡悠悠把芳魂消耗”。

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,贾府是皇亲国戚,享受着浩荡皇恩,荣耀不已。其实,荣耀的背后是填不满的财政亏空,是太监的敲诈勒索,是让王熙凤在梦里都摆脱不了的巨大压力。

即使如此,贾府也无法像贾元春渴望的那样,“退步抽身早”,依旧渴望着世袭的前程,期待着举业上的成就,幻想着歌颂“圣朝无阙事”,拼命地维系着家族表面的光鲜体面。

更可悲的是,贾府内部早就是人心涣散,充斥着勾心斗角。嫡出庶出之间、各个房头之间、亲戚亲族之间、妻子丈夫之间、婆婆媳妇之间、婆子丫鬟之间、主子奴才之间充满了矛盾冲突。这些冲突不断发酵,酿成了巨大的悲剧。

邢夫人为了让王夫人难堪,借绣春囊向王夫人发难。王夫人听信谗言,为了肃清贾府里的“狐狸精”而决定“抄检大观园”。为此,贾探春悲愤不已,指出这是“自杀自灭”,感叹家族里的人“恨不得你吃了我,我吃了你”。

这样的家族,即使没有遭遇政治上的打击,也早晚会分崩离析。

当然,如果在家族败落之后,像贾探春那样“才自精明志自高”的人还在,贾府还不至于彻底没有希望。贾探春有力挽狂澜的决心,有凝聚人心的能力,也有改变现状的勇气。

可是,贾探春的结局是“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”。她只能期待着和家人们“各自保平安”。她无法再为家族尽心尽力,无法再把兄弟姐妹们团结在一起。

于是,贾府不仅仅是败了,更加散了。亲人们各自奔腾,无法互相关心扶持,往日的快乐和温暖不再。这样的人生,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?贾宝玉失去了情感的寄托,怎么能不“悬崖撒手”呢?

不过,曹雪芹不是贾宝玉,他不会把遁入空门视为人生归宿,并不觉得这样就可以让痛苦得到解脱。他并不打算寻求解脱,他就是要为人生之苦流尽热泪,就是要写下“大旨谈情”的“满纸荒唐言”,去怀念那些离散的人,去哀悼那些逝去的生命。他也像秦可卿说的那样,“著书黄叶村”,过上了耕读生活。
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。部分插图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推荐内容